新闻动态

解放后中国曾大量使用的驳壳枪为何被军队淘汰它们都去哪了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43    点击次数:201

——“《剑之歌·独颂》如是说”

近现代的中外历史,简单来说,就像是一本讲世界打仗的书,从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到两次席卷全球的大战,数不清的中外将领如同明星般闪耀,各式各样的战争英雄都展现出了他们的非凡光彩。

战争一来,各种兵器就跟着出现了,小的像能藏在袖子里的手枪,大的像战车大炮和军舰。战争的方式老在变,武器也跟着一天一个样。按理说,武器更新换代是常有的事,但偏偏有些又好又便宜的武器,用了几十年还是那么受欢迎。

这里面,驳壳枪可是个明星角色。但从辛亥革命一直到解放战争,这把大名鼎鼎的驳壳枪,在解放后就悄然消失了,不再出现在战场上。这真让人纳闷,以前中国军队那么爱用的驳壳枪,怎么就被淘汰了呢?它们最终都去了哪里呢?

【诞生之初,利器蒙尘】

毛瑟军用手枪是驳壳枪的正式叫法,它是由德国著名的毛瑟公司在1895年12月11日获得专利,并在第二年开始生产的。因为这枪配有一个木制的枪套,所以在中国,大家更喜欢叫它驳壳枪、匣子炮或者盒子炮。

因为有全自动功能,它也被叫做快慢枪,毛瑟厂统一称它为快射型。驳壳枪还有一个大家不太熟悉的名字叫“手枪”,其实近代时,“手枪”在中国是这类自动或半自动手枪比较官方的叫法。

驳壳枪刚出来的时候,毛瑟公司对它特别有信心。那时候,半自动手枪还没在世界上火起来,没有哪个主要国家把它当作标准武器来装备。毛瑟公司给驳壳枪起了个名儿,叫毛瑟军用手枪1896型,盼着能拿下个大大的军方订单。

可没想到,一直到1939年,毛瑟公司不再生产驳壳枪,全世界竟然没有一个国家把它当作标准军械,而那些盒子炮呢,又断断续续生产了四十年,不温不火。

驳壳枪其实质量没问题,就是不太适合那时候的西方军队。主要是因为它造价贵,体积也大,不方便当作随身手枪来用,光是这一点就让好多欧洲国家打退堂鼓了。

另外,如果把这枪当冲锋枪用,后坐力会特别大,想要控制枪口不往上翘,就得给枪加个木头盒子当枪托,这样又重又麻烦。它价格贵、带着不方便,还不像样,所以在西方的军火市场上,驳壳枪成了“烫手山芋”,没人愿意要。

【慧眼识珠,大量生产】

让毛瑟没想到的是,毛瑟枪命运的重大转折竟然发生在遥远的东方海外。驳壳枪真正大放异彩的地方是中国,时间是在20世纪初期,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,各路军阀争斗不休,那些将军统帅们都急着想要得到先进的武器。

就在那个时候,老日本帝国想尽办法,明里暗里阻止西方把大型小型武器卖给中国。驳壳枪呢,因为它被算作手枪,不在首先禁止的武器名单上,所以就成了各路武装力量的抢手货。

从辛亥革命起,经过军阀混战的中原大战,一直到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的斗争里,军阀部队纷纷大量购进驳壳枪,而人民武装也通过缴获和仿制,大量装备上了驳壳枪,就连带领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的朱德元帅,他的配枪也是驳壳枪。

据说当年驳壳枪特别受欢迎,以至于很多射击高手都会随身带着两三把。他们会把一把驳壳枪插在木制枪套里当作明面上的佩枪,另一把则把准星磨平,悄悄别在腰上,当作备用的快枪。

让人纳闷的是,中国军民到底是怎么搞定驳壳枪开枪时枪口猛往上跳的问题的?他们没有改动枪支,也没加什么配件,就是靠了个“小妙招”,不光让枪口不跳了,还变废为宝,把这个问题变成了快速连发的优点。说起来简单,但这背后可藏着咱们中国军民的聪明才智呢。

射手只要用右手拿枪,把枪调到连发模式,手心朝上,左手往前伸点,大概对准方向就开火。这样枪口就会往上翘,从射手左边扫到右边;如果手心朝下拿枪,那就从右边扫到左边;要是用左手拿枪,那就反过来握。这点小窍门,真是把平常的东西变得厉害了,说它是绝妙的点子也不夸张!

中国军民对驳壳枪的喜爱程度,比其他国家都要高得多。在中国,各种型号的驳壳枪数量之多,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。就连名将冯玉祥,也花了大价钱,用几千支驳壳枪组建了一支特别队伍,他们每个人配备两把驳壳枪和一把生铁大刀。

据说有确切数字显示,中国以前有过至少四十多万把不同类型的驳壳枪。要是算上毛瑟原厂造的近一百万把,还有仿制的驳壳枪大约五十万支,那中国拥有的数量最少也得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。

【日薄西山,逐渐隐没】

驳壳枪虽然不错,但用了这么多年,确实有些过时了。在抗日战争那会儿,驳壳枪可是为咱们中华军民对抗日本鬼子立下了大功,是一把货真价实的老功臣枪。

然而,时代一直在前进,战场情况变化飞快。驳壳枪在战场上越来越显现出力不从心,最终被人民军队放弃,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里。

谈到驳壳枪为啥会被淘汰,主要就是三个缘由:

来说说驳壳枪,如果不加枪托,它就有28厘米长。要是装上枪托当冲锋枪用,那就更长了,有60到70厘米。而其他手枪呢,大多只有12到20厘米左右,比驳壳枪要小巧轻便得多。

驳壳枪在朝鲜战争初期就已显得老旧,射击不够准,射程也不够远。跟美苏那边大批装备的短冲锋枪和短步枪比起来,它是既比不上冲锋枪的精准,也比不上步枪卡宾枪的远距离射击。所以在朝鲜战争后期,军队就逐渐开始用别的枪替换掉驳壳枪了。

3、火力不足成了大问题,到了朝鲜战争那会儿,驳壳枪作为咱们军队的主要武器,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。虽说7.63毫米的大口径子弹挺有劲儿,但也就这点优势了。驳壳枪的射速在手枪里还算不错,可跟新出现的冲锋枪一较量,立马就显得逊色不少。

普通的冲锋枪大小和装上枪托的手枪差不多,不过它开枪的速度可比手枪快多了,而且装的子弹也比手枪多得多,火力自然就猛很多。所以,冲锋枪取代手枪的位置,也是很正常的事情,早晚会发生。

之后,尽管驳壳枪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,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它仍然被少数警察当作配枪使用,继续发挥着保护群众的作用。直到五十年代末,它才被五四式手枪完全取代,最终成为了博物馆中的展品。

这把立下赫赫战功的老枪,陪着中国军民经历了革命岁月、内战烽火、外敌入侵和解放斗争,说它是战争的旁观者,还不如说它是带来和平的大功臣。

驳壳枪的故事,要是拿人来说,就像个老将军的一辈子。刚开始的时候,大家都觉得它能干大事,结果却没被看好,没人重用;经过了好多波折,总算有人发现了它的好,让它东征西战大显身手;打了六十年仗,到底还是老了,力不从心,最后就这么走了。